- 相關推薦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通用8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 1
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學史教材。自從它在1963年初次問世以來,不僅受到我國學術界的普遍重視,也獲得了海外讀書界的好評。朱先生在本書最后一章談到他編寫時的立意說:“我們只就每個時代中挑選幾個重要的代表人物,對每個代表人物也只約略介紹他的主要論點,掛一漏萬是勢所難免的。挑選的標準是他們要確實能代表當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說明歷史發(fā)展線索。”全書按歷史發(fā)展的順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臘羅馬以來歐洲一些重要美學家的論著。它以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發(fā)展、演變和斗爭為綱,對美學史上的幾個基本問題:美的本質(zhì)、形象思維、典型人物和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的浪漫主義及現(xiàn)實主義,作了相當細致的分析介紹,并對不同時代的美學家對這幾個或其中某一個問題所持的基本主張,以及他們在美學史上的建樹與得失都給予了相應的評價。
就以“美的本質(zhì)”來說,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美學家對于美學中的這個基本問題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萬別的。朱先生將他們的看法大致歸結(jié)為這樣兩個方面,即: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理性與感性的關系。有的強調(diào)形式,忽視內(nèi)容;有的只重內(nèi)容,輕視形式;也有的企圖使形式和內(nèi)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們的需要而相互結(jié)合。在具體論述時,又根據(jù)不同時代、不同派別的美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所側(cè)重地分別介紹了古典主義美學(古希臘時代)的“美在物體的形式”說;新柏拉圖主義(古羅馬)和法國理性主義的美學思想,則又提出“美在于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國十八世紀的經(jīng)驗主義美學把“美的本質(zhì)”這個問題的重點,從對審美對象的形式分析轉(zhuǎn)到對美感活動的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分析。
所以他們強調(diào):美在于愉快。而法國啟蒙時代的美學,以狄德羅為代表,主張真善美相結(jié)合。在具體說明什么是美時,狄德羅提出了一個新的論點:美在于關系。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從康德到黑格爾,看到了他們以前的美學史上內(nèi)容與形式、理性與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從唯心主義出發(fā),提出了美在理性內(nèi)容表現(xiàn)于感性形式的論點。誠然,他們兩個也各說各是?档掠弥饔^唯心主義來調(diào)和形式與內(nèi)容、感性與理性的.矛盾;黑格爾則站在客觀唯心主義立場來闡釋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前者的內(nèi)容是超驗的理念,而后者的內(nèi)蘊則是絕對精神。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美學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是,豎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作者在介紹不同時代及不同學派的美學思想時,做到了“史”與“論”的結(jié)合,因而相當清晰地給讀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學思想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輪廓。他不是把美學史上各種流派當作是孤立于社會之外的純思想材料來加以介紹,而是把它們放在特定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上,尤其是階級根源上來進行分析,同時還扼要地說明了它們在歷史上的承續(xù)關系。例如,朱先生在介紹文藝復興時期達·芬
奇等藝術大師對于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論點時,不僅將其同古希臘羅馬時代畢達哥拉斯、亞里斯多德、圣奧古斯丁及圣托馬斯關于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較,相鑒別,并且還指出它對后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文克爾曼、萊辛以迄于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響。這樣,就便于讀者把了解到的有關形式美的知識串連起來,既見出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美學家在形式美這個問題上的不同論點及其不同的側(cè)重面,同時又能見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學史上的一個衍化的過程。這種“史”與“論”的結(jié)合,應該說是《西方美學史》的顯著特色之一。
《西方美學史》是一部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xiàn)代歐美的美學思想發(fā)展史。西方美學史源遠流長,著名的美學家、著作和流派極多,影響遍及世界,這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對于后人深入探究美的含義具有重要意義。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 2
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雖然并非美學史的研究對象,但它卻直接涉及到怎樣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南來研究美學史這樣重大的課題。朱先生說他要求把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加以區(qū)別的這個想法,倒不是他第一個提出來的。在他之前,在五十年代初有的蘇聯(lián)學者就已經(jīng)作過嘗試,但卻挨了粗暴的批評棍子。不同的意見被壓下去了,但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在我國學術界,在近三十年里,把上層建筑混同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相當盛行的論點。把二者不加區(qū)別地混為一談的看法,事實上已經(jīng)在某些問題上造成了理論上的混亂。舉一個例子來說,社會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只能在徹底變革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之后才能建立起來。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上層建筑相應地也只能在產(chǎn)生了它的經(jīng)濟基礎之后才會聳立起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abc。但是,我們知道用來指導推翻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原理卻是在資本主義時代誕生的。把上層建筑混同意識形態(tài),或者在它們之間劃上等號,結(jié)果就會得出非;闹嚨慕Y(jié)論:
1、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的產(chǎn)生先于它的經(jīng)濟基礎;
2、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可以不依賴它的經(jīng)濟基礎;
3、上層建筑可以離開或者不要經(jīng)濟基礎而獨立存在。可見,朱先生提出這個重要的理論問題確是有的放矢。
其積極意義在于它將引起學術界的進一步深思。對這個問題展開深入的全面的研究,不光對美學史,而且對于整個文化思想史的編寫工作都是有益的。這就是《西方美學史》的第三個特色。
一般美學史著作和美學論文,語言都比較艱澀,兼以所研究的問題又相當抽象,因此,一般讀者或初學者往往望而怯步,不敢問津,即使硬著頭皮讀下去,也總是感到味同嚼臘,興味索然!段鞣矫缹W史》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用淺顯明白的語言來說明非常復雜、抽象的問題。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這不僅要求對美學史有相當高的造詣,還須具有善于深入淺出地說理和駕馭語言的才能。
《西方美學史》援引了相當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朱先生在《序論》里告訴我們說,他“在搜集和翻譯原始資料方面所花的功夫比起編寫本身至少要多兩三倍。用意是要史有實據(jù),不要憑空杜撰或摭拾道聽途說”。須要在這里略加說明的是:西方古代及近代重要的美學著作,解放后雖然也出版了幾種,但為數(shù)有限。而《西方美學史》所涉及的美學家和美學流派又比較多,為了盡可能使讀者在所接觸的范圍內(nèi)直接了解到古代和近代許多美學家的思想,朱先生不得不在編寫的過程中用大量的勞動來翻譯原始資料。就是對于已經(jīng)有了漢文譯本的美學著作,朱先生在引用時還對照原著進行了一番校訂。這種嚴肅的治學精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 3
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美學之旅,在西方美學思想的長河中暢游,領略了不同時代、不同哲學家和思想家對美的獨特見解。
這部著作系統(tǒng)地梳理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二十世紀初西方美學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美學與哲學、藝術、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緊密聯(lián)系。從古希臘時期開始,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美在于數(shù)的和諧,這種觀點將美與數(shù)學、比例聯(lián)系起來,反映出當時人們對世界秩序的一種追求。例如他們從音樂的和諧中發(fā)現(xiàn)了數(shù)的比例關系,進而認為這種和諧比例就是美的本質(zhì)。這種對美的早期探索雖然略顯樸素,但卻為后來美學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中世紀,美學思想與宗教神學相結(jié)合。在這個時期,美被視為上帝的屬性,一切美的事物都是上帝的光輝體現(xiàn)。這種觀點體現(xiàn)了當時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藝術作品也大多以宗教為主題,目的在于宣揚宗教教義。例如哥特式建筑,那高聳入云的尖頂、絢麗多彩的玻璃花窗,都被賦予了神圣的宗教意義,人們在欣賞這些建筑時,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更是對上帝的崇敬和向往。
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美學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人文主義的興起使人們開始關注人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美不再僅僅是上帝的屬性,而是更多地與人的感性經(jīng)驗相關。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的作品就是這種思想轉(zhuǎn)變的最好例證。他們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以人體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展現(xiàn)人體的美和力量,體現(xiàn)了對人性的贊美。
在近代,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對美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康德提出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種觀點強調(diào)了審美判斷的自主性和普遍性。黑格爾則將美學納入他龐大的哲學體系中,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他們的思想深刻而復雜,使美學從單純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讀完這本書,我對美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追求,它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價值。同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也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段鞣矫缹W史》就像是一座寶庫,里面蘊藏著無數(shù)的智慧珍珠,等待著讀者去挖掘、去品味。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 4
《西方美學史》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西方美學思想演進的大門,讓我沉浸于西方美學發(fā)展的浩瀚海洋之中,收獲頗豐。
朱光潛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清晰的敘述方式,將西方美學史上眾多紛繁復雜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一一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古希臘柏拉圖對美的理念的探討開始,就深深吸引了我。柏拉圖認為現(xiàn)實世界中的美是對理念世界中美的模仿,這種觀點雖然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卻反映出他對抽象的、永恒的美的追求。他對藝術的態(tài)度也很獨特,一方面肯定藝術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又擔心藝術會誤導人們對真理的認識。這種矛盾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當時哲學思考與藝術實踐之間的復雜關系。
書中關于浪漫主義時期美學思想的闡述也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個時期,人們對美有了更加個性化、情感化的理解。浪漫主義強調(diào)情感的自然流露,認為美是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像拜倫、雪萊等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充滿了對自由、愛情、自然的熱情歌頌。他們筆下的詩歌不再遵循傳統(tǒng)的格律和規(guī)則,而是以情感為導向,自由地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這種對美的觀念的轉(zhuǎn)變,與當時社會變革、人們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密切相關。
此外,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發(fā)展更是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從叔本華的唯意志論美學,認為美是意志的`暫時解脫,到尼采的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對傳統(tǒng)美學觀念進行了大膽的挑戰(zhàn)。這些現(xiàn)代美學思想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在面對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中的困惑與思考,也體現(xiàn)了美學對現(xiàn)代生活的回應。
閱讀《西方美學史》,讓我認識到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不同的美學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影響,共同推動著美學的發(fā)展。它也讓我明白,美是一個具有豐富內(nèi)涵和多元表現(xiàn)形式的概念,它與人類的生活、思想、情感息息相關。每一種美學思想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文化記憶和精神追求。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更啟發(fā)我以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周圍的美,去感受藝術作品背后的美學價值。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 5
讀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就像是踏上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美學之旅,領略西方美學思想從古代到近代的發(fā)展脈絡,感受不同哲學家、美學家獨特的思考與智慧的碰撞。
從古希臘開始,美學思想就已萌芽。柏拉圖對美的本質(zhì)的追問,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這種觀點充滿了對超驗世界的向往。他把現(xiàn)實世界看作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藝術又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所以藝術離真理隔了三層。這種對藝術與美的思考,雖然帶有神秘色彩,但卻開啟了后世對美的本質(zhì)的無盡探索。亞里士多德則不同,他更注重從現(xiàn)實經(jīng)驗出發(fā),認為藝術能夠通過模仿自然來反映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肯定了藝術的價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就像兩條線索,貫穿在西方美學史的發(fā)展長河中。
在中世紀,美學思想與宗教緊密相連。美學更多地成為了宗教神學的附庸,上帝被視為美的根源,一切美都是上帝的光輝的體現(xiàn)。這一時期的美學思想雖然受到宗教的束縛,但也為后來美學思想的變革埋下了伏筆。
文藝復興時期,人性開始覺醒,美學思想也逐漸擺脫宗教的禁錮。達芬奇等藝術家強調(diào)藝術要模仿自然,更要表現(xiàn)人的情感和精神。這一時期的美學開始關注人自身的感受和體驗,人的價值在美學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到了近代,美學思想呈現(xiàn)出更加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康德提出了 “審美無利害” 的觀點,認為審美判斷是一種不涉及利害關系的判斷,這種觀點將審美從功利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現(xiàn)代美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黑格爾則把美學看作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他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這種理念在藝術、宗教和哲學中逐步實現(xiàn)自身。他對藝術類型和藝術發(fā)展階段的劃分,展現(xiàn)了其宏大的美學體系構(gòu)建能力。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西方美學史是一部充滿思想交鋒與融合的歷史。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孕育出不同的美學思想,這些思想又反過來影響著當時及后世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人們對美的理解。它讓我認識到美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概念,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定義。同時,它也啟發(fā)我在生活中更加敏銳地去感受美,無論是自然之美、藝術之美還是人性之美,都值得我們?nèi)ヌ剿骱推肺丁?/p>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 6
《西方美學史》猶如一座思想的寶庫,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挖掘著其中蘊含的智慧珍珠,每一顆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折射出西方美學發(fā)展歷程中的不同側(cè)面。
朱光潛先生以清晰的脈絡和詳實的論述,將西方美學從古希臘源頭開始梳理。最初接觸到古希臘哲學家們對美的探討時,我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思辨的古希臘學園。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美在于數(shù)的和諧,這種觀點將美學與數(shù)學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出古人對宇宙秩序與美的關系的獨特洞察。他們發(fā)現(xiàn)音樂中的和諧是基于數(shù)的比例關系,進而推及到建筑、雕塑等藝術領域,這讓我意識到美與秩序、規(guī)律之間存在著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隨著閱讀的.深入,中世紀的美學思想呈現(xiàn)出一種矛盾又獨特的景象。在宗教統(tǒng)治的黑暗時代,美學被宗教教義所籠罩,但同時也在宗教的神秘主義中孕育著新的生機。美學成為了宣揚上帝榮耀的工具,然而在對上帝之美的描述中,卻也包含著對崇高、莊嚴等美學范疇的深入思考。這一時期的美學像是一顆被壓抑卻又頑強生長的種子,等待著文藝復興的陽光來喚醒它真正的生命力。
文藝復興是西方美學的一次重生。人文主義的興起使得美學的關注點從神轉(zhuǎn)向了人。藝術家們開始以人的形象、人的情感為核心進行創(chuàng)作,對人體美的贊美成為了這一時期美學的重要內(nèi)容。這不僅僅是藝術表現(xiàn)對象的轉(zhuǎn)變,更是一種價值觀的轉(zhuǎn)變。人們開始相信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感受力,美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的專屬,而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近代西方美學的發(fā)展更是百花齊放。鮑姆嘉通提出 “美學” 這一概念,標志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康德的美學思想則像是一座高峰,他對審美判斷力的分析,深入探討了審美主體的心理機制。他指出審美判斷是主觀的,但又具有普遍有效性,這種看似矛盾的觀點卻深刻地揭示了審美活動的獨特性。席勒的美育思想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強調(diào)通過審美教育來塑造完美的人格,讓我認識到美學不僅僅是對美的理論探討,更是對人類自身完善的一種追求。
合上《西方美學史》,我心中滿是對人類智慧的驚嘆。這本書讓我明白,美學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進、不斷豐富的過程,它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變遷緊密相連。不同的美學思想就像一面面鏡子,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它也促使我思考,在現(xiàn)代社會中,美學將如何繼續(xù)發(fā)展,如何更好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 7
很早就想讀一讀關于美學的理論,半輩子過來了,對于“美”的實踐可謂不少,也追求美,雖然自己并不美,但對于美總是在向往,也常常在想,“美”究竟是什么?一天,逛書店的時候,買了本《西方美學史》,化了一定的時間,總算囫圇吞棗地把它給讀完了。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我常常被書中精彩的論述而擊節(jié)贊嘆,正如作者所說的,一部美學史并不單一的只是純粹美學理論的歷史,而且還是人類心靈自我展現(xiàn)的歷史,猶如我們對于“美”的認識,相當程度上體現(xiàn)了我們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品格。在這本書中,我所感受到的是各個時代人類精神脈搏的跳動,是謝林所說的精神還鄉(xiāng)的歷程,從這里,我看到了東西方文明的相似與不同。早期的西方人精神發(fā)展歷程與我們東方人有其相似之處,其最早的藝術活動都是與神有關,雖然其表現(xiàn)形式不同,古希臘的神話、史詩、悲劇和喜劇,在我們中國則是對神的膜拜和占卜,西方有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中國也有,只不過過去我們的教科書上關于這方面的知識少得可憐,其實這是人類成長的歷史,現(xiàn)在想起來,我們欠缺的知識真是太多了。
如果沒有美,這個世界就沒有意義,人生也沒有希望,這里,美的概念非常宏大,它包羅萬象,所以又可把它稱之為人的心靈,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常常會被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環(huán)境所左右,會困惑,讀一讀美學吧,知道一些人類童年的歷史,了解人類是怎樣從遠古走過來的,你會更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中的人,包括你自己。
蘇格拉底如是說: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的靈魂。
邁開這一步,請從認識“美”開始。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 8
近日有幸拜讀了一本書——《西方美學史》,感觸頗深!這部書共分五百章,從“美學史”到“神學史”的跨越時空,對于美學的發(fā)展史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西方美學史》是一部關于美學史的著作,它對美學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美學理論的來源,是西方哲學史與當代西方哲學史的一個重要方面的結(jié)晶。在整本書中,美學理論和美學史的關系是完整、系統(tǒng)、全面的,以及美學史研究的基本問題。美學史中,有關美學理論及西方美學理論的論述是十分詳盡的,這些觀點是現(xiàn)代西方美學史學的重點。美學史的研究方向是以人為本,人們認為人們應該關注的是人類自己的生命是否有生命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解釋某一種理論而去關注一種理論的解釋;美學史的研究方向是以人為中心,人們認為人應該從人類的生命中提煉出人生的問題,并且認為人類應該以人的生命為中心,人類應該以人的思維為中心……這樣,我們不僅可以從西方的'生命的發(fā)展史中得到答案,更能感到西方哲學史的偉大!
《西方美學史》是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和形式,以一部歷史的興衰為主線,以一部思辨性與人文意識相結(jié)合的書,以西方的哲學史為主線,把美學史的思辨和美學史的理論融合起來。這些思論的研究方法是獨特的,它們是以西方的哲學理論作為研究對象,以西方的美學史觀為基礎,通過對人生發(fā)展的分析,闡明了西方的美學觀點。在書中,作者以對人性的探索和對人生發(fā)展的思考,為我們描繪了西方人的生活和美學理論。
這部著作不僅是西方哲學史研究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的著作,是一部人類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部美學著作,它是西方哲學史的偉大成就!
【西方美學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陜西方言大全06-13
《西方文明之源》教案10-26
西方文明之源教學設計05-22
深情的西方情人節(jié)寄語06-29
西方哲學家名言07-15
西方神話故事(通用33則)01-26
西方經(jīng)濟學試題及答案05-07
西方語言學習培訓機構(gòu)口號01-16
慶祝西方情人主題宣傳標語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