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余英時的名人名言

      時間:2024-01-22 08:37:11 名人名言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余英時的經典名人名言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歷史紀錄的,經過實踐所得出的結論或建議,以及警世的比較有名的言語。什么樣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余英時的經典名人名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余英時的經典名人名言

        ●我曾聽到不少人說,21世紀中國即將成為科技大國,因為中國人既聰明,又靈巧,特別在技術方面確實具有無窮的潛力。我沒有理由懷疑這一說法,而且已有不少事實在支持著這個推斷。但是我總想問一個問題:即使這一天到來了,中國人便真的感到完全滿足了嗎?科技徹頭徹尾是西方文化的產品,而且毫無可疑是從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中轉出來的。難道中國人百年以來追求的僅僅是魏源所謂“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一件事嗎?——余英時《中國情懷》

        ●“致良知”之教以喚醒社會大眾的良知為主要的任務,所以我稱之為“覺民行道”。——余英時《中國情懷》

        ●盡管二十九年后化鶴歸來,發(fā)現(xiàn)‘城郭如故人民非”,我的“中國情懷”不但未曾稍減,似乎反而與日俱增。正因如此,我才不能忘情于故國,而往往要以世外閑人,與人話國事,說些于己無益而又極討人嫌的廢話。我曾屢次自戒,而終不能絕。——余英時《中國情懷》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廢除相職,從此“士”在朝廷上便失去了一個權力的凝聚點,即使僅僅是象征性的。……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廢丞相始也”。——余英時《中國情懷》

        ●從社會史的觀點看,五四以后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社會正開始向現(xiàn)代的公民社會轉化;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也在隨著這個轉化而不斷的調整。——余英時《中國情懷》

        ●宋代朝廷對進士又特別尊重,故有“焚香禮進士”之說!懊瘛背蔀椤斑M士”之后自然會發(fā)展出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是宋代出現(xiàn)“士以天下為己任”意識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他們已自認為是政治主體,不僅是文化主題或道德主體而已。——余英時《中國情懷》

        ●林紓的憤怒起于他深信北京大學師生“覆孔孟、鏟倫!敝e足以敗壞人心,使“中國之命如縷絲”。從此以后,五四運動破壞了中國的舊道德,幾乎成了保守主義者的共同看法。——余英時《中國情懷》

        ●鳳泊鸞飄廿九霜,如何未老便還鄉(xiāng)。

        此行看遍邊關月,不見江南總斷腸!嘤r《中國情懷》

        ●總結地說,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五四是價值觀念轉變的關鍵時代。這是由于知識分子自動自發(fā)并且有意識有系統(tǒng)地進行了“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巨大努力。五四的知識分子不但徹底沖擊了傳統(tǒng)的價值系統(tǒng),而且也引進了許多新的價值,如民主、科學、自由、人權之類。這些新的價值在七十多年之后仍然是中國大陸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五四以來新價值盡管名目繁多,但從根源上說,都可以歸系到一個中心價值上,即個人的自作主宰;這是從譚嗣同、梁啟超到蔡元培、早期的魯迅和陳獨秀、胡適等所共同提倡的。然而這決不是說,他們所向往的是西方式的個人主義,而置國家民族的大群于不顧。相反地,他們都是在建立新的群體秩序這一大前提之下,倡導個性解放、個人自主的!嘤r《中國情懷》

        ●今天中國一般人民的精神饑渴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真可謂史無前例了。精神饑渴只有精神食糧才能解救。在過去,這是儒、釋、道三教所負擔的任務。今天姑不論支離破碎的三教已自顧不暇,即使完整,恐怕也不足以應付這全新的精神危機。知識分子雖然“洋話語”五色斑,但這種局勢卻不是花言巧語所能化解得了的!嘤r《中國情懷》

      【余英時的名人名言】相關文章:

      “余憶童稚時”_600字08-19

      余秋雨名人名言短句60句精選10-05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10-06

      三英戰(zhàn)呂布是哪三英10-06

      瑞英的故事10-07

      余秋雨經典語錄11-05

      關于余秋雨名言05-10

      余秋雨座右銘40句精選01-11

      余世維經典語錄10-07

      余筆雜拾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