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寫觀后感
【學習總結(jié)(1)】
什么是觀后感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能夠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能夠是受作品中的資料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能夠是因觀看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能夠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xiàn)象的抨擊。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一樣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務必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后感,務必注意以下幾點:
怎樣寫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資料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jié)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資料,而發(fā)表“感”的文字卻很少,
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后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yōu),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之后寫張鳴鳴從自我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理解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后寫她在社會的幫忙下一天天長大。最后結(jié)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我能做的事。
針對這樣一篇結(jié)構的觀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jié),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資料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資料簡介。我強調(diào)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資料大約占影片主要資料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資料,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資料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么細致的描述。
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后,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資料?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fā)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fā)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后者只是無數(shù)發(fā)明中最突出的一項,并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資料,然后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我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于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后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啟發(fā)”等字樣,以后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我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好處。要讓“觀”和“感”相吻合。
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后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習作,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感”與“觀”內(nèi)在聯(lián)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lián)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資料后,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結(jié)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示人們“落后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必須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杯具重演。在這段結(jié)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fā)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fā)于“觀”、“觀”服務于“感”。
三、要聯(lián)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lián)系實際,深入發(fā)揮,把自我的“感”寫深、寫透。
那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伙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伙伴他們開始錯在哪里?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伙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我原先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我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戳恕端膫小伙伴》后,他和四個小伙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xiàn)自我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后,學生認為無法聯(lián)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fā)學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后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xiàn)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于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jié)或與此相反的人。什么東西給現(xiàn)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就應如何對待?這樣,學生立刻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xiàn)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仿佛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這天,吸毒的現(xiàn)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必須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fā)現(xiàn)吸毒、販毒現(xiàn)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期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學習總結(jié)(2)】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能夠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能夠是受作品中的資料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能夠是因觀看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能夠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xiàn)象的抨擊。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一樣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務必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后感,務必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資料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jié)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資料,而發(fā)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后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yōu),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之后寫張鳴鳴從自我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理解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后寫她在社會的幫忙下一天天長大。最后結(jié)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從小要學做自我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jié)構的觀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jié),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資料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資料簡介。我強調(diào)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資料大約占影片主要資料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資料,是為“感”**的。因此,引用電影資料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么細致的描述。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后,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資料?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
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fā)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fā)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后者只是無數(shù)發(fā)明中最突出的一項,并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資料,然后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我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于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后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啟發(fā)”等字樣,以后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我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好處。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后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習作,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感”與“觀”內(nèi)在聯(lián)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lián)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資料后,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結(jié)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示人們“落后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必須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杯具重演。在這段結(jié)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fā)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fā)于“觀”、“觀”**于“感”。
三、要聯(lián)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lián)系實際,深入發(fā)揮,把自我的“感”寫深、寫透。
那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伙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伙伴他們開始錯在哪里?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伙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我原先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我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戳恕端膫小伙伴》后,他和四個小伙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xiàn)自我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后,學生認為無法聯(lián)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fā)學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后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xiàn)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于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jié)或與此相反的人。什么東西給現(xiàn)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就應如何對待?這樣,學生立刻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xiàn)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仿佛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這天,吸毒的現(xiàn)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必須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fā)現(xiàn)吸毒、販毒現(xiàn)象要立即向*安機關報告,同時期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再次蔓延。
觀后感范文
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觀《長江七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一個名叫周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fā)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后十分悲哀,也十分后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跡發(fā)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七號”發(fā)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我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所描述的故事雖然簡單,但發(fā)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jīng)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huán)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十分刻苦,學習成績經(jīng)常名列前茅。之后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于從小就用功學習,最后成就一番大事業(yè),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比較小狄,我們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此刻的完美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游戲,沒有認真寫作業(yè);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衛(wèi)生時經(jīng)常偷懶,不干活,在家里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著自我,一點都不思考別人,一味任性妄為,甚至在外面干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后還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期望寄托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廣大學生,從此刻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長大后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期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jié)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用心靈贏得心靈---《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馬修老師的個性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yōu)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yǎng)院聯(lián)系在了一齊,音樂家原先以前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那里開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yè)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yǎng)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jiān)牢的地方更加沒了期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diào)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為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哄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群從來不明白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為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明白了做錯了事能夠用負職責的方式彌補。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下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期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
的歌,用寫著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這是一部完美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齊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fā)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正如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先天素質(zhì)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一樣,但必須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老師的愛就應是一種博愛,愛你的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明白,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能夠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母親都期望自我的孩子快樂,那么老師也就應讓學生看到自我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xù)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fā)”,要像母親一樣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夸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盼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于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nèi)〉玫狞c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持續(xù)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chuàng)造更充裕的時光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帶給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我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我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guī)范轉(zhuǎn)化為自我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不要老是擺著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來威懾學生,以維護自我“神圣”的地位,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于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梁。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好處。”可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自我首先務必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對學生講十次道理所產(chǎn)生的正面影響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來的大。如果要求學生不亂插嘴,那老師就不應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話;要求學生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難道老師就不能也彎彎腰嗎?
要懂得教育的藝術。教師正確的評價,恰當?shù)貏佑帽頁P與批評,是激勵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的運用表揚與批評,能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fā)其上進心、自尊心、榮辱感和群眾主義精神等。然而,不正確的表揚與批評,則會使學生或是盲目驕傲,或是灰心失望、喪失信心。馬克?吐溫以前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能夠活上兩個月”。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后進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大難題,他們要想得到表揚是難上加難。對于他們來說,更容*的是自暴自棄。對待他們,教師更應以全身心的愛去感染他們,激發(fā)他們的進取心。一位大作家說過:“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后進生也不例外。做為教師則應努力發(fā)現(xiàn)后進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應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應對的是幾十個復雜多變的內(nèi)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見龍卸甲》觀后感
人生就象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后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后一戰(zhàn)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zhàn)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后一次對話中能夠看到了他內(nèi)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yè)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zhàn)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明白該如何去卸。最后在鳳鳴山與后一輩的曹嬰一戰(zhàn)中,子龍最后悟到了自我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jīng)老得能夠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shù)。明白了這一點后,他最后能夠不僅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能夠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能夠讓子龍在人生最后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明白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后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后一次戰(zhàn)鼓時就應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zhàn)之后必須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我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能夠帶來尊嚴,能夠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明白披甲容*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學習總結(jié)(3)】
談到寫觀后感,總感覺抓不住要害,這是普遍的現(xiàn)象,筆者在那里談如何寫好觀后感,也是有著班門弄斧之嫌,只算是拋磚引玉,談點粗淺的看法。
如何寫好觀后感,這類的文章不計其數(shù),但有一點能夠肯定地說,寫好觀后感重點在一個感字上,觀與感并重。
上方這位博友說得好,一部電視劇少則十幾集,多者二三十集,寫起來觀后感總是茫然,那么如何寫好觀后感呢?
所謂觀后感,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觀而感之的過程,其實這是重點突出一個感字,觀后感首先要有細致的觀,只有細致入微地觀了,你才能從中領悟到劇情所表達出精湛的思想,從觀到感這是一個領悟的過程,也是一個感的過程。
有些博友觀看了一部電視劇,也總想寫篇觀后感,但是當你看了博友的觀后感之后,好像找不到有自我的觀后感,也就是說缺乏自我的觀點和認識,相反整篇文章成了劇情介紹就是重復別人說過的東西,劇情介紹不能沒有,但是所占的篇幅不可過大,最多占到篇幅的三分之一,同時劇情介紹要圍繞你的感服務的,不能脫離了一篇讀后感的中心而談劇情介紹,更不應重復別人的觀點,對于已有的相同的觀后感,你能夠引用過來為你服務,這就是烘云托月,而不是孤立地大篇節(jié)選他人的東西。
寫讀后感我的體會是,要抓重點,突出一部電視劇里最讓你感動的地方或情節(jié)來寫。
我以前試著在博客上寫過紅色經(jīng)典電影《小花》觀后感,這篇在兩千字左右的觀后感,我重點把感字放在了這部電影里的情上來寫,而不是寫這部電影的戰(zhàn)爭場面和時代背景,更不是在寫導演當時如何編導的,更不是在寫演員劉曉慶和陳沖及唐國強三位早期演員是如何合作拍攝這部紅色經(jīng)典的,因為要是寫這些,現(xiàn)成的東西太多,隨便一篇寫得都很到位,我們再寫也寫但是人家的水平,因此我在寫的時候,抓住了電影中最感人的幾場情感戲來談感受,這就突出了這篇觀后感的中心思想:《小花》是以抒發(fā)了兄妹情、母女情的一部人情味濃厚的紅色經(jīng)典影片。
談起來抓住故事情節(jié)來寫觀后感,我在《小花》觀后感中重點抓住了翠姑抬擔架跪行這場戲的情景,在刻畫人物的內(nèi)情緒感變化的方面,不外乎趙小花與親生母親見面的那場戲,最后我把這篇讀后感的高潮落在了永生和小花一齊去醫(y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斷斷續(xù)續(xù)地呼喊哥哥,這是感情波瀾起伏最大的情節(jié),這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每次看了不禁熱淚盈眶。
寫觀后感重點要先有感動才能寫出好的觀后感,要有比別人更加獨到的觀察力和感悟力,也就是說要有獨到的鑒賞力,而不是人云則云地雷同化,有感才有發(fā)是根本,切忌無病呻吟似地大發(fā)虛假感慨。對一部電視劇也好還是電影也好,假如根本就沒有值得讓你感動的地方,又如何抒發(fā)對這部劇的觀后感受呢?
寫好一篇讀后感,要培養(yǎng)良好的邏輯思維潛力,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和劇情的延伸境界,挖掘出較為深厚的內(nèi)涵,這樣的一篇讀后感才能令人滿意,從中受到啟發(fā)。
我說了,寫讀后感有時又需要亮出你個人的獨到見地和觀點,這是讀后感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電視劇《敵營十八年》各位并不陌生,但凡看過這部電視劇的博友,都會被劇情所打動,但要寫觀后感,好像很難找到切入點,要寫的東西很多,國共兩黨之間的“明爭暗斗”能夠?qū)懀ㄒ淮未蚊撾x險境能夠?qū),地下黨滕玉蓮玉江波之間的假夫妻能夠?qū)懙鹊,能夠(qū)懙牡胤教,幾十集電視劇,觀后你總有值得寫的地方,問題是你要寫什么,想表達個什么觀點,這是問題的關鍵。
我在《感謝感情》這篇日志里,重點寫了《敵營十八年》里的江波與三個女人的感情故事情節(jié),有人看了會覺得這篇觀后感于電視劇《敵營十八年》不相符,甚至感覺帶有曖昧得字眼,其實這就是對于觀后感的誤解,筆者認為,這部反映戰(zhàn)爭的電視劇,里面超多的情感戲,這是無可置疑的地方,問題是我們?nèi)绾蝸砜炊畱蛑械那楦袘虿糠郑绾螐闹姓业脚c眾不一樣的感受來寫篇觀后感,這是對于一部電視劇細微觀察的功底決定的。
我在《敵營十八年》這部電視劇讀后感里,重點寫了感情戲部分,不是我偏愛這部電視劇里的感情成分,而是本片無法離開感情所有表達的情感,因為感情讓江波一次次脫離了險境,在一次次的生死攸關的時候,是因為感情,江波的地下黨活動由被動轉(zhuǎn)為主動,是因為一個信仰不一樣,追求不一樣的羅茂里愛上了江波,才成就了幾千名革命同志的大營救。
所以,我在這篇文章的題目上寫上感謝感情不無道理。
總之,寫觀后感務必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fā)表自我的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后感并不難,難得是你要寫出與眾不一樣的地方。
【如何寫觀后感】相關文章:
如何寫總結(jié)08-07
天宮課堂觀后感心得如何寫08-20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如何寫08-20
如何寫好給學生的評語10-06
如何寫好評語10-06
如何寫好作文12-21
如何寫好述職報告08-04
如何寫小學日記10-06
如何寫好家長評語10-06
育兒心得如何寫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