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一臺計算機
閱讀精選(1):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設計以真空管代替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只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qū)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能夠連續(xù)運轉五天,而沒有一只真空管燒掉,發(fā)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
從第一臺計算機誕生至今已過去50多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著,首先是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
1994年12月,美國Intel公司宣布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它每秒可進行3280億次加法運算(是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6600萬倍)。如果讓人完成它一秒鐘進行的運算量的話,需要一個人晝夜不停地計算一萬多年。
當年的“埃尼阿克”和此刻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使得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50周年之際,美國副總統戈爾再次啟動了這臺計算機,以紀念信息時代的到來。
閱讀精選(2):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臺現代電子計算機于1946年2月14日誕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并稱為“埃尼阿克”(ENIAC,全稱為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圖1為馬紹爾群島郵票)。但它的體積龐大,有2。4米高,占地170多平方米,重約30噸,它由17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10000個電容,1500個繼電器和60000個開關等組成,耗電近100千瓦。當時曾用于彈道計算。顯然,如此龐大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也不方便。
ENIAC被稱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曾引起質疑,不少人認為阿塔納索夫(Atanasoff,圖2為保加利亞郵票)和貝利(Berry)發(fā)明的ABC(全稱是Atanasoff-BerryComputer)計算機,才是真正的電子計算機鼻祖。他們認為,ABC是從模擬計算機轉入數字計算機時代的產物,而ENIAC只是使人們正式進入數字計算機時代。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伊曼(圖3和圖4分別是匈牙利和美國郵票)隨后也參與了ENIAC研制工作。他發(fā)現ENIAC本身存在兩大缺點:(1)沒有存儲器;(2)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制。于是他提出采用二進位制,來簡化機器的邏輯線路。他同時提出程序內存的思想,把運算程序放置在機器的存儲器中,程序設計員只需要按程序在存儲器中尋找運算指令,機器就會自行計算。
但有關存儲程序的概念,也不是馮·諾伊曼首先提出。英國數學家圖靈(Turing,圖5為圣文森特·格林納丁斯郵票)在二戰(zhàn)中,他應召到英國外交部通信處從事破譯敵方密碼的工作。由于破譯工作的需要,他參與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存儲功能的電子計算機—巨人機(COLOSSUS)的研制,1943年制成并用它破譯了敵方許多密碼。此刻看來這只是一臺破譯密碼的專用電子計算機。
最后,我們還要提到一位德國工程師楚澤(Zuse,圖6為德國郵票),他于1938年憑借個人力量試制了一臺采用二進制的可編程序的數字計算機Z-1,隨后,它又相繼制造出能正常運行的采用繼電器的電磁式計算機Z-2(1939)、Z-3(1941)和Z-4(1944)。二戰(zhàn)以后,楚澤流落到瑞士。1949年他把Z-4計算機安裝在瑞士蘇黎世技術學院,并穩(wěn)定地運行到1958年。因此,有些人認為楚澤才是“數字計算機之父”。
閱讀精選(3):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個龐然大物:重30噸,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裝有18800只電子管。它是195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
50年代是計算機研制的第一個高潮時期,那時的計算機中的主要元器件都是用電子管制成的,后人將用電子管制作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這個時期的計算機發(fā)展有三個特點:即由軍用擴展至民用,由實驗室開發(fā)轉入工業(yè)化生產,同時由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和事務處理。
20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工系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領導,為美國陸軍軍械部阿伯丁彈道研究實驗室研制了一臺用于炮彈彈道軌跡計算的“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簡稱ENIAC)。這臺叫做“埃尼阿克”的計算機占地面積170平方米,總重量30噸,使用了18000只電子管,6000個開關,7000只電阻,10000只電容,50萬條線,耗電量140千瓦,可進行5000次加法/秒運算。這個龐然大物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舉行了揭幕典禮。這臺計算機的問世,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以“埃尼亞克”為代表,一批計算機迅速推向市場,構成了第一代計算機族。在這一時期,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伊曼提出了“程序存儲”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把一些常用的基本操作都制成電路,每一個這樣的操作都用一個數代表,于是這個數就能夠指令計算機執(zhí)行某項操作。程序員根據解題的要求,用這些數來編制程序,并把程序同數據一齊放在計算機的內存儲器里。當計算機運行時,它能夠依次以很高的速度從存儲器中取出程序里的一條條指令,逐一予以執(zhí)行,以完成全部計算的各項操作,它自動從一個程序指令進到下一個程序指令,作業(yè)順序透過“條件轉移”指令自動完成。“程序存儲”使全部計算成為真正的自動過程,它的出現被譽為電子計算機史上的里程碑,而這種類型的計算機被人們稱為“馮·諾伊曼機”。
第一代計算機發(fā)明詳情
1943年美國國防部批準了由Pennsyvania大學JohnMauchly教授和JohnPresperEchert工程師提出的制造一臺由電子管構成的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器)的計劃,其目的是計算新型火炮的彈道軌跡。
ENIAC于1946年2月14日交付使用,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重達30噸,占地160平方米,耗電174千瓦,耗資45萬美元。這臺計算機每秒只能運行5千次加法運算。
1945年ENIAC的顧問vonNeumann在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Computer,電子離散變量計算機)計劃中首次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這個思想幾乎同時被英國的科學家Turing想到。
1946年,vonNeumann在PrincetonInstitute進行高級研究時,設計了一臺存儲程序的計算機IAS,雖然IAS直到1952年也未能問世,但IAS的總體結構得到確認,并成為之后通用計算機的原型。
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Sperry和IBM兩大制造計算機的公司,IBM公司于1952年推出了程序控制的計算機701,1955年又推出了702,之后構成了700/7000系列,使IBM公司成為計算機制造商的絕對權威。
ENIAC誕生后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世界上主要國家也紛紛研制出不一樣型號的電子計算機,但在這十多年的時間內,計算機的性能并沒有得到奇跡般的提高,直到50年代末,晶體管技術的發(fā)展,使計算機遇上第一次大飛躍發(fā)展的機遇。
特點
第一代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采用電子管作基礎元件;使用汞延遲線作存儲設備,之后逐漸過渡到用磁芯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主要是用穿孔卡片,用戶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系統軟件還十分原始,用戶務必掌握用類似于二進制機器語言進行編程的方法。
【第一臺計算機】相關文章:
計算機教案11-24
計算機與人作文05-15
人類與計算機作文05-13
計算機的學習總結04-13
計算機實習總結06-22
計算機培訓總結12-20
計算機個人總結01-22
計算機學習總結11-29
計算機社團總結11-19
計算機的實習總結07-15